生物物理学报

你教物理我教生物,长沙教师伉俪携手援藏支教 

来源:生物物理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9月07日 10:32:29

主动申请继续援藏又三年

面对去西藏支教的机会,杨亚中回家跟周娜一说,周娜当即表示:“我们两个可以一起去,文件中需要一个管理人员,一个生物老师,我们两个刚好符合条件。”

在杨亚中的手机里,保留着这样一段视频:阳光下,几个学生在打乒乓球,没有球台,他们就在平地上打,快乐的笑声不绝于耳。这是杨亚中第一次走进贡嘎农村实验中学时看到的一个画面,孩子们的淳朴让他记忆犹新。

很多人都有过或期望过一次西藏旅行,看看格桑花、雪山、布达拉宫……可如果西藏行一去就是1460天,会有怎样的故事和感受呢?

了解到学生对科技新知的渴望,夫妻俩还邀请同时援藏的队友来到学校给同学们上课外科技课。其中,来自湖南的农牧专家给同学们讲述了《蜜蜂习性》,援藏医生教大家《高原急救知识》,援藏博士带同学们走进了《神奇的基因》等。

杨亚中和周娜为学校的实验室添置了新设备,并建立起实验室操作制度,带领同学们从零开始学习实验操作。因为对实验的新奇,同学们刚开始进行学科实验时很兴奋,但又状况频发,他们不得已加班加点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“一对一”服务,以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实验操作。

2022年7月13日,来自长沙县的援藏支教老师杨亚中和周娜夫妇结束了四年支教,回到长沙。从2018年到2022年,他(她)携手在西藏贡嘎为孩子们上物理课、生物课,他(她)带领初中生从零开始动手操作学科实验,帮助更多学生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。

在学校里,杨亚中担任副校长兼物理老师,周娜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担任生物老师。教学之外,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公开课、早晚读、周值班等工作中去。

初到雪域高原,杨亚中和周娜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,但他们没有因此而退缩,而是相互鼓励,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
曾邀袁隆平院士为支教学校题词

2018年,国家“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”摆在了长沙县教育人面前。当时在长沙县星沙中学任教的杨亚中,一下子想起了一双“大眼睛”。那是他还在读大学时,因为希望工程有过去支教的想法,当时他与还是同学的周娜就讨论过去边疆支教。后来他(她)们读研工作、结婚生子,支教的事便暂存心里。

△杨亚中与周娜援藏支教时合影。

就这样,杨亚中和周娜带着支教的初心与热忱,带着父母的祝福和对孩子的不舍,来到青藏高原,开始书写援藏支教的故事。

助支教学校更新办学条件

一年时间飞逝,原本在2019年8月,杨亚中和周娜的援藏任务就结束了。但他(她)们负责的教研、课题、联校和实验室教学等工作刚刚走上正轨,再加上舍不得那里淳朴可爱的学生,他(她)们思虑再三,决定申请继续援藏。这一留,又是三年。

读大学时就曾讨论去边疆支教

在这期间,西藏中考改革,将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三个科目的实验操作纳入考核,且分值为30分。

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通讯员杨宁

然而,杨亚中也坦言:“四年中,最亏欠的是我的一双儿女。”据了解,在他与妻子前往西藏支教时,儿子跟着爷爷奶奶回了陕西合阳,女儿跟着外公外婆在湖南邵阳生活。四年下来,他(她)们在贡嘎、长沙、邵阳和陕西之间来回穿梭,行程共计达71600公里。更让杨亚中哽咽难言的是,他透露支教前他和女儿的感情最好,但支教后面两年和女儿视频通话时,女儿说不了两分钟就把电话递给外婆,同时跟他说:“爸爸,你和婆婆说。”

“这是学生发来的搬砖视频,这个暑假他去体验做暑期工”,9月6日,长沙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杨亚中翻着微信里的聊天记录,说起与上百名西藏“朋友”的网络互动,满是温柔与思念。这些“朋友”,都是他在西藏贡嘎农村实验中学支教时的学生。

很快,科技课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。杨亚中说:“往往才有计划,孩子们就围着我问‘哪天上'。”

然而,那时这对夫妻的女儿三岁半、儿子一岁半,正是要人照顾的时候。让夫妻二人感动的是,双方父母都支持他们的决定,且愿意帮他们带孩子。

现在,杨亚中一家人已在长沙县团聚,他和妻子会通过微信与远在西藏的学生联系,互致问候。这段四年的支教经历让他(她)们对教育事业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,表示会在长沙县“五好”教育的绚丽天空中继续历练自己,奉献自己,贡献自己。

上一篇:首家胡同科普小院揭牌专家讲科学课孩子感兴趣
下一篇:重磅!健康元V-01新冠疫苗纳入紧急使用 这家创新